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五) (第8/9页)

把想象中的天道法则套向人类社会。自战国时期的儒者开始不断的打造这“天道”的“金箍咒”。古人看到头上的天,脚下的地,就寻出个天高地下的天道观,上升到人伦社会中就形成了尊卑理念。这来自于天道自然观的认识,就认为地道柔顺,是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为人类社会寻长到永恒秩序的自然法则。而古人为何不去认为是天道的柔顺,才给于地道上四时的光明普照呢?因为这样就不能类比推理现实王权等级专制秩序的合理依据了。这是类比思维的方式所决定天道自然法则的理念形成,还不会上升到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只是带有原始思维类比联想。这也与先秦时期,而缺乏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中的逻辑学发达有关。苏格拉底从日常的辩论(对话)中去寻求事物的真理,而先秦的哲人们却是从“仰观”与“俯察”这天与地的直观思维上去寻求比类事物的道理。儒学的目的论很明确,儒学从神学中突破出来,走进了王权等级秩序的目的上。

    如《文言》:“阴虽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化有终也,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这终于把天道法则引向社会人伦政治上来,战国时期的后儒者终于锻造完成天道自然法链,套在人类社会中。天如何,地则如何,社会人伦则应如何,这就是先秦政治理论思维模式。无疑这种比类思维与《诗》、《周易》这早期文化典籍里的思维方法的影响分不开。在先秦时期在认知思维上没有出现过断裂,一致于这种思维方式延续了二千多年,至到西方船坚炮利打开那古老而神话般封闭的王国,这种传统上比类思维的天道自然法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