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五) (第7/9页)

。这口味分明是帝王目的论。在《文言》里还引述《彖》文里的句了“地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这说明先有《彖》文,后产生了《文言》,战国末期,是新的王权大一统思想产生的时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以“乾”(天)喻君王,希寄新的君王一统天下,普天之下同亨和平,这为后封建社会乌托邦政治建构出一个无限向往的七彩光环。

    “时乘六龙以御天,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这里已不是希望周天子“以建万国,亲诸侯”(《大象》传)的那种共王社会,而是希望新的王者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天下平也”的社会,是为帝王唱赞歌的时代。

    《文言》还体现政治学说上的神秘与虚妄主义的倾向。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无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乎人乎,况乎鬼神乎。”这《文言》可以说是《系辞》的药引子,《文言》在《易传》里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彖》文,下启《系辞》。

    再如释《坤》的《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是说“地道多么柔顺呵,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这是为不平等的宗法等级制度寻找理论根据。从直观和感性上的天地变化中抽象出天刚地柔的理论,套到社会人生里,形成男尊女卑的人伦道德政治观。这本不成理论而成为理论,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不变天道法则。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这种天道观已不是《周易》里的本义。这是后儒者“训”出来的新理念,把“坤”道法则化、拟人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