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八) (第8/8页)

雅”、“颂”,《鸿雁》一诗属“小雅”里的诗歌。《鸿雁》一诗分三章,每章以“鸿雁”起兴。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次章承接上章,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虽然筑起很多堵高墙,却自己无安身之处。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鸿雁是一种候鸟,即春南秋北的年年迁徙,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诗人以此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后以“哀鸿片野”、即成了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代名词。

    经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小雅”中大部分诗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因有不少诗反映了时代的黑暗与动乱。《鸿雁》一诗被当今研究者认为是西周末期产生的,这首诗是乱世流浪者的哀歌。西周后期政治黑暗,即使是号称中兴的周宣王时期,也是危机四伏。当时频繁的对外战争,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庶民、隶农大量逃亡。其后周幽王统治时期,政治更加黑暗,更是外患内乱交迫,社会经济凋弊。这首诗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黑暗与人民流离失所及无尽的劳役。《鸿雁》一诗是作者对西周末世的黑暗统治造成社会动荡的控诉。而《渐》文虽也以“鸿”起兴,但表现的是与《鸿雁》完全不同的情感及思想内涵。《渐》文把一对离人的远征与守望上升到一种爱国情怀来欧歌。《鸿雁》一诗应是西周末期还是春秋前期的时代背景。而从《渐》文的体例用词及思想含义来看,应在《鸿雁》一诗的前期,由此推及《周易》一书的产生不会晚于西周末期。???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