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八) (第7/8页)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里的这首《鸿雁》一诗与《周易》里的《渐》对比来看,两者的写作手法似乎没有区别。两者都用鸿雁起兴,不过《周易》里的《渐》只是用来一个单字“鸿”,而《诗》里的《鸿雁》,则出现的是“鸿”与“雁”合成词。从中国文字发展来看,是从单字发展出词语的一个过程。《诗传》里说“大曰鸿,小曰雁”。起初的用法,“鸿”是一种飞鸟,“雁”也是一种飞鸟。后来就把“鸿”与“雁”合在一起称“鸿雁”,即指“大雁”或“雁”。如《周易》一书里出现的“道”与“德”字,而没有出现“道德”一词。后来才把“道德”二字合并而用。从《周易》里的《渐》与《诗》里的《鸿雁》两者中所称的“鸿”与“鸿雁”来看,显然两者不是同一时期的称法及同一时代的背景。从词语的发展来看,说明《诗歌》里的《鸿雁》一诗产生的晚。即晚于《周易》一书。就是从两者的体式来看,《鸿雁》一诗均是四言一句,并且对仗工整。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周易》里的《渐》文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格调,而《诗》里的《鸿雁》则表现的是一种消沉哀怨的情调。那么,这两者是谁影响了谁,谁在谁之前,就显而易见的。因《诗》里所汇集的诗篇不是一个时代产生的,也非一人创作的。而《周易》里的六十四篇文章的手法及思想是一致的,应是一个时期,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那么,《鸿雁》一诗又是创作于何时呢?《诗》里的诗歌分“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