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四) (第4/5页)

总之,今本《周易》是帝制时期定型的,虽然今本《周易》是战国末期定型的,但今本《周易》却是在秦汉王朝时期里盛行的,并且在西汉时期又被奉为经书。而传承于后世的就是以“九·六”为爻题的《周易》文本,故此我们把今本《周易》称之为“秦汉文本”(或称“帝王时期文本”)。

    而今本《周易》的前期流行的是春秋《周易》文本。春秋《周易》文本,一样曾被史巫用于卜筮,今本《周易》的定型出现,只是在春秋《周易》文本基础上进行结构形式的改变。从占筮者的角度来说,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但通过对今本《周易》与《周易》早期文本的考证来说,则关系着《周易》一书原初的性质问题。

    而今,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周易》原初无“爻题”,但无不遗憾的是,却没有进一步追寻与考证“无爻题”的《周易》之前,以及原初是何种的结构形式,或是何种文体。既然认为《周易》原初无爻题,那么,岂能认为原初的《周易》是卜筮之书呢?即有何证据与理由,而说“《周易》原初就是卜筮之书”呢?说“《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岂不是胡说八道么?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既然《周易》原初无爻题,那么,《周易》原初就不是卦爻的结构形式。既然不是卦爻式的《周易》,也就不是卜筮的形式与‘工具’,还能认为《周易》原初就是卜筮之书么?这样来诘问,难道不能成立吗?这是在没有揭示出“无爻题”之前的《周易》文本,这样诘问是能够成立的。但事实上“无爻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