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十三) (第2/5页)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秦帝国为加强专制制度,而推行文化上的专制政策,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的书籍被焚毁。而不被焚毁的卜筮书籍里,当然有今本《周易》一书了。虽然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并没有明确地说《周易》是卜筮之书,如何知道《周易》一书是不被焚毁之列呢?因为《周易》一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还没有改造成以“九·六”为爻题的结构形式,也曾用于过卜筮。所以,在秦朝的统治者眼里《周易》就是卜筮之书。况且在秦朝的统治时期里,流行的《周易》,应是被改造成卦爻式的结构形式了。即以“九·六”为爻题的《周易》(即今本《周易》),在秦帝国的统治者眼里的《周易》就是卜筮之书。这也正与《汉书》里记载的“《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及秦禁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者不绝。”(《汉书·儒林传》)这些说法所证实。正因为《易》(《周易》)在秦统治者眼里看做卜筮之书,才独不禁,故传者不绝。这应是事实。汉传承的《周易》文本,就是被秦认为是卜筮之书的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