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_后记(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记(一) (第2/8页)

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也因此当上了剑桥大学的副教授。

    今年是周维烈的数学成果年,他在国际数学会议上偶遇谷山丰和志村五郎,闲聊之际得知二人提出了关于椭圆曲线和模型式的新猜想。他对此非常感兴趣,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个猜想有缺陷,于是补全并证明了这个猜想。

    数学界将其定名为“谷山—志村—周猜想”。

    与此同时,周维烈又在《自然》杂志发表了《联系数论、代数几何与约化群之初步构想》。这是他在读博士期间就开始研究的课题,当时只是零散的想法,结合近几年其他数学家推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周维烈终于补全了自己的猜想。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直接震动了整个数学界,对未来数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成果被称为“周维烈纲领”。

    周维烈不但凭此荣升为剑桥大学教授,还被授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头衔,并被英国皇家学会吸纳为会员,更被科学杂志誉为“闪耀数学界的一颗新星”。

    此时,周维烈才26岁。

    ……

    剑桥大学的学生正在期末考试时,周维烈以探亲为借口,提前离校前往香港。

    拎着皮箱走出码头,顿时有七八个黄包车夫招揽生意,殷切问道:“先生,坐车咩?”

    “去太平山。”周维烈随便选了一辆。

    香港和英国仿佛是两个世界,街道上不仅有飞跑的黄包车,慢吞吞如龟爬的电车,还有拉着货物的牛车和驴车。许多奔跑嬉戏的街童,居然浑身上下光溜溜的,似乎家里连衣服都买不起。

    穷,香港非常穷,跟“东方之珠”完全扯不上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