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记(一) (第1/8页)
1956年,初夏。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周维烈扔掉粉笔,拍拍双手的粉笔灰说:“好了,这学期的课程到此完结,祝同学们考试顺利。下课!” 学生们陆陆续续离开教室,却有个金发妹子捧着课本凑上讲台。 “教授,能讲一讲你新提出的‘周维烈纲领’吗?我对此非常感兴趣。”金发学生妹的眼睛眨呀眨,脸上挂着灿烂微笑,点点雀斑似乎都活了过来。 周维烈收拾着讲义说:“你现在才大学二年级,等你读完研究生再来问这个问题。” “为什么啊?”金发学生妹语调拖得长长的,听起来更像是撒娇。 周维烈完全无视,不留情面道:“因为现在的你还听不懂。” 金发学生妹锲而不舍道:“那讲讲你是怎么完善并证明‘谷山—志村—周猜想’,又怎么把这个猜想跟你的‘周维烈纲领’结合起来的好吗?我们去酒吧或者咖啡厅慢慢聊。” “改天吧。”周维烈夹着讲义走出教室。 金发学生妹气得跺脚,嘀咕咒骂:“真是台冷冰冰的机器,活该单身一辈子!” …… 周维烈当然不是一直单身,他用四年时间拿到剑桥大学的两个硕士和一个博士学位。十九岁时,周维烈跟随图灵前往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计算机实验室的研究员,从事“曼彻斯特一号”的软件开发工作。 在美国期间,周维烈交了一个女朋友。 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周维烈有些郁闷地回到英国,受聘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担任数学讲师。又过了两年,由于对“黎曼—罗赫定理”的扩展运用,周维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