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明嫡长子 第215节 (第7/7页)
问题,自己手中的差事有什么难处,肯定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支持予以解决。所以杨一清所提的建议,大概率就会和边疆有关。 皇帝绕来绕去,最终的目标还是两个字——朝堂。 他要解构文臣对于朝堂的把控,使得武将有可以发声的渠道。确实巧妙。 说起来皇帝也就是十五岁的少年,却接连不断的有令人称绝的政治智慧,实在是不可思议。 而杨一清、丰熙、郭尚坤三人此时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在意为不为刘大夏求情这件事。 因为立下这样的大功,使得皇帝能够名正言顺的破例的机会实在不多。错过了这一次,对杨一清个人来说就是政治前途的事儿,皇帝也不会很在意。但若真的发生,真正的影响却是在今天,这才是皇帝在意的! 丰熙望了望那个年轻的身影,他站在群臣的注视之中,是如此自信。 “杨卿,你要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这是皇帝的大计。 杨一清不敢乱来,唯有深深叩头,以谢君恩。 “臣杨一清谨遵圣命!” 皇帝转向李东阳、谢迁二人,“李阁老、谢阁老,你们两位往后要辛苦些,西北不能没有杨应宁,这是真正的军国大事。” “遵旨。” 李东阳和谢迁想的是:杨一清后来居上,已经走在了王鏊和韩文的前边儿。 入阁这种事是很讲究先后顺序的。 他们这两人,再怎么样都是先帝的老臣,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不是皇帝提拔起来的,皇帝感觉上总是差了一点。 所以或早或晚,他们都会步刘健的后尘。再说句不好听的,他们不走,王鏊、韩文往哪里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