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_大明嫡长子 第27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明嫡长子 第276节 (第7/7页)

如直接从有盐引的边商手中购买盐引,然后到盐场支盐。

    支取食盐以后,他们再分销给‘水商’,所谓水商就是沿着水路将食盐销售出去的群体。

    而对于朝廷来说,只要有粮食,那就发盐引,至于是不是从别的地方运过来的,那也没关系。

    所以中前期边疆地区商屯大兴,《明史》记载:明初,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

    整体上来说,其实是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粮食生产。

    当然,故事的后来肯定不是这样美好。

    首先出现问题的就是“守支”,盐引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欠条’,按照道理来说,商人拿到盐引守支,就可以取盐。

    但在封建皇权下,皇帝本身会有克制不住的欲望,不断的去开出这个欠条。比如说整个国家一年产盐一百万引,但是京师里画出来的盐引,可能有两百万引。

    这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永乐皇帝五征漠北,这么多的钱从哪里来?

    所以就有记载:当是时,商人有自永乐中候支盐,祖孙相代不得者。

    当有盐引开始壅滞,不能按照规矩支盐的时候,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占窝”。

    道理很简单,你手里有盐引,侯爷手里也有盐引,你说盐场给谁支盐?

    这个时候商人怎么办?

    没办法,只能花银子去结交权贵和势要,这个行为就叫“买窝”。

    这是从宏观角度来看盐法的败坏。

    在微观层面,盐法里头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叫灶户,灶户负责生产食盐,相当于种地的农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