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276节 (第6/7页)
随后盐商根据这些条件,自报纳粮数量,并根据要求将这些粮食运送到指定地点,换得仓钞,这叫“报中”; 盐商持仓钞到盐运司等待兑换盐引。盐运司会对所有的凭据进行核对,确认无误之后就将盐引交予盐商。盐商根据已获得的盐引到产盐的盐场支盐,这就叫“守支”。 支盐以后,这些盐要送至指定的批验所核验,核验无误以后就可以送到指定区域售卖。 这一套盐法的本质,是利用盐业的高收入来吸引商业力量完成本该属于政府的运输任务。 开中法施行以后,边境地区的粮食问题大为缓解,以至于出现“九边积谷为多、物多价贱”的局面。正统、成化年间明朝东部的辽东、西部的延绥和宁夏等地的粮价大约为4-5石/两。 这与内地的粮价几乎趋同。 可内地是产粮地,它的价格低是省去了大部分的运输成本,在边境地区能有这样的粮价与开中法的成功不无关系。 于是大明的北方的军需得到解决,朝廷的压力骤减,商人也能够参与到盐的生意里,各方都有动力去维持这样一套制度。 再后来,商人根据自己在开中法中扮演的角色又开始分化为边商、内商和水商。 因为长途运输始终面对成本极高的问题。所以商人想出一个办法,我为什么不能在边疆地区直接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呢? 所以明朝中前期开始出现了‘商屯’。他们用这些粮食换取盐引,然后将盐引卖给内商,直接获利,省去了后面再支盐、卖盐的流程。 内商也不愿意从事几千里的运输任务,与其这样还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