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_第320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0章 (第3/3页)

性,希望高澄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代替方法时,莫要轻易变更。

    哪知这正中高澄心意,他当即对众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科举制。

    “科举制?不限出身,以考试录官?”

    众人所有所思。

    其实考试录官并非新意,南梁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关东数年前,高澄也曾在括检五万冒名官吏后,主持了一场录用考试。

    高澄执政以来,位于洛阳的高氏义学有大量忠勇遗孤进学,其中不少人,年岁渐长,能够任事。

    但他们与寒门学子毕竟只是少数。

    第一次科举,无论考试内容,士族子弟占据多数是必然的结果。

    当考试范围被公布,士族门阀所垄断的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从容备考。

    在广兴文教,培育足够多的寒门人才之前,无法改变政务上对士族的倚重。

    因此,高澄先开科举,也是希望让天下人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从而推动文教的发展。

    高氏的特殊,决定了以六镇鲜卑武夫为根基的他们,不需要向隋唐一般无限向门阀士族让渡,使科举流于表面。

    一旦等到这群鲜卑勋贵完成了向门阀的转变,再要创设科举制,难度就不是安抚几个河北士族这么简单。

    第一百九十四章 评议制度

    隋唐科举制的公平流于表面,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宇文泰创业的鲜卑勋贵们,经过两三代人的积累与联姻,与关中豪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

    杨坚篡国时,为了得到这一群体的支持,不得不对他们让步。

    李渊趁杨广往江都避祸,自太原起兵,入关中,做出了与杨坚相同的选择。

    自身积累,与短期内两次朝代更迭的机遇,才能造就关陇门阀日后的权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