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_第321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1章 (第1/3页)

    隋唐在设立科举制时,尤其是唐代统治者,面对关陇门阀,不可避免的需要做出一系列妥协。

    高澄则全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出身六镇的鲜卑勋贵们,还没有完成从武人群体到门阀士族的转变,而武将的升迁速度,在乱世之中,也远远高于文官群体。

    排除高澄亲信这类特殊群体,文官需要在任期内凭政绩升迁,即使高澄为了迅速提拔人才,将六年的期限缩短,但也许等待三年。

    而武将只需战场立功,就能迅速得到升迁,如段韶、斛律光之类自小习练骑射勋贵子弟,他们的第一选择依旧是从军。

    通过征战获取功绩,从而快速提升,达到一定高度,真要厌倦了军旅,再去选择武官转文职,往中央担任清贵职位。

    因此高澄创立科举制,所面对的阻力与隋唐相比,天差地别。

    不可能指望被六镇勋贵排挤、打压的河北士族,能够逼迫高澄如隋唐一般做出大幅度的让步。

    更何况,九品中正制延续到如今这个时代,早就不复两晋时的鼎盛。

    许多有识之士经过两晋教训,也清晰认识到它的弊端,并着手采用其它选官方式对其进行补充,例如前文提到的南梁五经考试。

    杨坚这么一个靠着门阀支持,捡漏上位的皇帝,能够废除这项看似符合门阀利益的选官制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时人对待九品中正的态度。

    其之所以一直存续,只不过是没有合适的代替者出现。

    而高澄,计划提前六十八年创立科举制度,用它来代替九品中正制,将其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高澄详细的向亲信们阐述自己对科举制的设想。

    首先,它不限制考生的出身,无论士族还是寒门,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