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23 (第2/8页)
统三十万大军,从首都平城(山西大同)出发。北魏此时距开国已一百零七年,漫长的岁月使暮气已深,贵族们已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早习惯于生活的享乐,根本忘了南方还有敌人,更没有扩张国土的雄心,对这项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内心充满畏惧。好不容易抵达洛阳,又遇连绵大雨,士气更为低落。拓拔宏却恰恰选择降雨最大的一天,披甲上马,命继续前进。亲王大臣们围上来,苦苦请求取消这次进击。拓拔宏最初拒绝,后来表示让步,但是,他说:“我们大张旗鼓,南下征讨,却如此不明不白的结束,向国人如何交代。一定要休兵的话,不如迁都洛阳,也可自圆其说。” 亲王大臣反对迁都,但更反对南征。两害取其轻,他们勉强同意迁都。 拓拔宏所以把迁都放在全盘汉化的第一步,一方面固然为了加速吸收汉文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心理的,他不愿仅仅作夷狄的君主,还要作中国人的君主。要想作中国人的君主,就必须把政府设在中国正统国都所在地。 国都既定之后,接着是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一、禁止穿鲜卑传统衣服,改穿汉装。 二、规定汉语为帝国的法定国语,禁止说鲜卑话。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人,学习不易,准许继续使用鲜卑话,但三十岁以下的人,必须使用汉语。 三、取消鲜卑姓,改为汉姓。拓拔宏自己改姓“元”(我们以后称他为元宏)其他如“勿扭于”改姓“于”、“独孤”改姓“刘”“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陆”凡一百一十八姓,都由复音节改为单音节或双音节。 四、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