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 思考 (第1/6页)
人是社会动物,而“仁”指明了是“二人”,这个二人,一个是“己”,一个是“己”之外的所有“他”。 所以这既是一个个人用什么理念去看待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以什么理念管理个人的问题。 所谓的“相处之道”。 儒家认为这两个理念是辩证统一的,个人看待社会和社会管理个人的正确理念,就叫“仁”。 因此“仁”,其实还是儒家定义的,如何去做群体当中一个个体,才能让这个群体更和谐更繁荣的方法论。 同时也是儒家给这“二人”一个善的定义,即“个体之善”和“社会之善”的定义。 当然既然是群体,就是存在认知范围和边际效应,你只能去做到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因此有孝悌谨信和修齐治平几个步骤与层次,这是题外之话。 至于说儒家所说的这些,他们自己有没有做到,那也是题外之话。 更甚至于说,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就否定他们曾经提出过的一切,曾经实践过的一切,哪怕这个理论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毛病……这更是题外之话了。 周至个人认为,这套理念其实是没有什么大毛病的,只不过在实践当中出了问题。 但那也是在生效千年以后,忘了随时代变化进步而调整,或者说调整的方向错误造成的,需要的是社会精英们的“拨乱反正”,而不是“全面否定”,“矫枉过正”,或者“流于表面”。 说一千道一万,周至也坚信一点——那就是哪怕儒家最激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