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杨和 (第5/6页)
下一座大房子和几亩田地,还有一大把周围乡邻在解放前给他家打下的欠条,别的啥都没有剩下。 周至还问过杨和,这些欠条,能不能拿去要账? 杨和摇头,说写欠条的都死好些年了,再说都是几十年前的陈谷子烂芝麻,就当我家老头预支的“保护费”了。 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在后来的运动中,正是那些乡亲的保护,老杨头才没有被过度波及。 但是这也导致老头结婚很晚,和杨和妈差了二十岁,直到四十多才有了杨和大哥,五十才有了杨和。 杨和考上县高中后,家里拿不出钱,按照杨和大嫂的意思,就是干脆别读了,回家耕田种地不也挺好。 最终杨和禀告老父亲,给兄弟分了家,然后将自己那份房产典给大哥,由大哥大嫂供他继续读。 这也不能怨兄嫂心狠,兄嫂家里也没剩余。 城里干部工资都还未满百,农村家里,能保你有饭吃,有衣穿,但是真不能保你有钱花。 何况兄嫂还有自己的孩子。 能做到如杨和兄嫂这样的,就已经不错了。 据周至所知,学校里像杨和这样的同学,还远不止一个。 这些同学基础太差,能考入县中已经勉强,除了个别,大部分学习成绩一般。 但是却都有个特点,那就是非常认真刻苦,下了晚自习跑到厕所边路灯下继续苦读被老师逮到的,不止一个两个。 相比于这些同学,周至家里父母一个月工资,还有老妈找外快的收入,加起来有三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