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九回 我可记着爷说的话了 (第3/4页)
喀部构衅兴兵,康熙帝这才又把他派出去征战。岳乐与简亲王雅布受命各带兵丁五百人远赴内蒙古苏尼特部驻防。 这个时候的岳乐已经是六十五岁的高龄,麾下只有区区五百兵丁,远赴塞外高原,风餐露宿不说,与当初佩带大将军印,统帅千军万马,鸣号拜纛,皇帝亲自送行的威风来,未免落魄,简直有些流放的味道。 但是他还是去了,而且再一次凯旋归来,只是从草原撤还京师,不久即因病去世。但是康熙对这样一个平定三藩之乱,又平叛准格尔叛乱的大将军王,除了给了一个“和”的谥号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的表示。 如今时隔多年,反而要给他削爵、削谥。理由是他掌管宗人府事项时,处事不公。 康熙三年,和硕礼烈亲王代善子孙贝勒诺尼,被他姑母告发侍祖母不孝,告到了岳乐面前,岳乐判定诺尼有罪,那时候律法对皇族处置很严,依律法处置,诺尼被革爵降为庶人。 事隔多年,诺尼的曾孙开始喊冤,控告到康熙面前,随后议定已故安亲王岳乐管理宗人府理宜从公审事乃听信毕喇什之妻县主之言、徇情将贝勒诺尼母子枉法拟罪殊属不合。因此岳乐被削谥,追革亲王。不无悲哀。 说岳乐偏信诺尼姑母之言,可如今相干人等都已去世,根本无从查证,怎么就能查出来是误判的,难道不也是康熙偏信一人之言。要真的有冤,这么多年也不见他们喊冤,诺尼早已去世,安亲王也去世了十几年,现在来喊冤,这当中真的没有猫腻? 退一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