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芦花荡 (第6/14页)
被衙门无故安上通海通倭之名。袁可立却不冤屈一名百姓,经过详查平反了不少冤案。 因为这些政绩,作为当初力荐袁可立的孙丕扬,也是毫不吝啬,以天下官员政绩第一的名义将他举为给事中。 袁可立离开浙江后,浙江百姓可谓是沿途相送,同时还以两百年来唯一一位推官的身份入苏州名宦词的官员。袁可立到了京师时,天子也是破例召见。 也许是年少得志,袁可立有些没有把握分寸。 当时一位御史因事触怒天子,沈一贯遂上意,要将此人廷杖。结果引起了几十名科道言官一起赶到文渊阁,求沈一贯相救。 沈一贯满口推脱说这不是我的意思,这是皇上的意思啊,你们就不要为难我了。 当时袁可立新官上任,在末座笑道:“这不是皇上的意思,而是相公不肯相求耳!” 此言一出,所有御史们都是惊呆了。唯独袁可立夷然不屑,在众人面前为御史叫屈。 沈一贯连连冷笑看了袁可立一眼,对左右问道:“这末座白皙者何人?” 沈一贯知道是袁可立后,于是新仇旧恨就连着孙承宗一并算上了。 而这一次袁宗道,陶望龄为孙承宗喊冤。从帝党的角度而言,沈一贯肯定是要站在天子一边,而不是皇长子一边,所以他趁势以退为进,重新祭起了王锡爵的老套路向天子辞职。 天子出于‘挽留’沈一贯,当即下令重责!众所周知,也是天子向来的习惯,在争国本之上,他于罢免官员或推迟皇长子出阁读书之事时,但凡有言官出来为罢免官员开脱或反对他的决定,他都是会在旨意上写一句‘激奏’,‘激朕’。 于是袁宗道,陶望龄此举当然就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