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十六) (第5/7页)
识,一是视《周易》为卜筮之书,一是视《周易》为义理之书的,多是就《易传》而立论。”(廖明春《帛书“周易”论集》) .事实上古今把《周易》与《易传》的称谓给混淆了,现今学者就是这么个认为,即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而《易传》才是哲学文章。现代一些学者,以今本《周易》之名称所论述的哲学思想,而恰恰是讲的阴阳太极那些东西,那本不是《周易》里的学说,而正是《易传》里的东西。以《传》释《周易》,混淆名称概念,使“易学”界打不完的笔墨官私。而没有真正从《周易》六十四篇文章里,阐述其哲学思想的著作出现。现代学者所讲《易传》里的哲学,不外是讲《系辞》文里的那些哲学命题,后封建时期所引述的《易》之文句多出自《系辞》文,从《系辞》文不见于先秦的典章书籍里所引述,反而被两汉时期所引述与重视来看,《系辞》一文产生时代应于秦汉之际,应是帝国时代的产物。从《系辞》文的内容性质来看与帝国的政治并不相悖,而且是相得益彰。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无疑为帝国里的等级纲常秩序,以天道生成观铸就了一道思想意识领域上的万代长城,把臣民圈养与奴化于这“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文化意识里。不知不觉的奴化与接受“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自然法则,也铸就了中国人世世代代信命的根源,也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