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九) (第5/6页)

雅·鸿雁》、《豳风·东山》、《邶风·燕燕》,尤其是《鸿雁》一篇。我们所奇怪的,不特辞句相似,而且是相类的诗歌之多。可见这是时代的风气,大家习用了,不觉有摇笔即来之势。《易》卦,爻辞之用诗歌,不是以诗为占,是编者受时代的影响,不知不觉间,把以散文为主的记叙文,也改用诗歌韵文了。这种时代的反映,正可作我们考定《周易》构成时代的标准。《鸿雁》篇,《诗序》谓“美宣王也”。“小雅”多西周末年之诗,所以我们假定《周易》的写定时间,是在西周末年,不算太早,也不算太后吧。《左传》载懿氏卜妻敬仲在《庄公二十二年》(纪元前672),上距周初约三百年,下距鲁庄公约一百五十年。在这前后四五百年间,是中国的韵文文学由萌芽到发展的时期。中国的散文,虽早在商代已经开始,但一直到战国,才算是散文文学的发展期,西周的金文,一部分是韵文,散体的,与可靠的《周书》差不多,简直无文。《周书》多记言,金文多记事。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建设期。关于金文之用韵,有两点可供我们参考。一,西周初年的金文,用韵的很少,用韵的多是西周末年,东周列国,与《诗经》的演进轨迹相同;二,用韵的金文,都是有意的制作,用韵即全篇用韵,从或不全篇,如齐侯叔夷钟,前半无韵,后半用韵,也是很清楚很整齐的。这两种关系颇重大,它告诉我们。文学演进的历史,应用的文学,早于美化的文学,而美好的文献,有影响了应用的文学,趋于美化。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不能详论,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易》卦、爻辞本来是散体的应用文,叙述文,其形式当与卜辞相类。但为甚么又夹杂了一些韵文在内呢?这是受了美化的文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