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节 (第5/6页)
何止来头不小。放眼整个京北,能与之比肩者不过二三,更多的信息,网络上根本搜不到。 众人行至一处废弃的官窑,有人科普起青溪古镇的历史。 这座坐落在苏南的小镇发迹于瓷器烧制,最初为民窑,后来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烧瓷制瓷也随之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产业。只是到了近代,时局动荡,当地的制瓷业跟着开始衰败,“青溪瓷”也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如今老镇还有不少手艺人,祖上都是官窑的匠人。青溪瓷是有底蕴的,只是缺少了机会。”镇上的一位负责人道。 阮梨走在队伍的中间,忍不住伸手去摸那些古老的墙砖。这像是一场和历史的对话,每一道纹路都镌刻了千年的风雨和一代代烧瓷人的工匠精神。 “阮老师有什么想法?”有项目方的人问道。 阮梨敛眸,似是想起什么。 “说来也巧,我在京北博物院修复的第一件文物就是明末时期的青溪瓷,一尊青瓷长颈瓶。我的老师当时就告诉我,青溪瓷,其形纤巧,其质薄韧,釉色润泽,瓷中上品。” 早春的古镇午后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潮湿。阮梨穿一件天青色的长裙,绵软布料掐出细而柔韧的腰身,她就站在这千年古窑旁,眉眼淡然,粉黛未施,和这蓄了水气的江南烟雨地格外相和。 霍砚舟的视线也落在阮梨身上,听她娓娓道来第一次修复古瓷的故事,讲古法技艺的传承和振兴,讲千年青溪古镇的涅槃之路,讲新兴业态和小镇民生的可持续。 原以为她只是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却没想到心有丘壑,还兼备了文人的济世之心,令在场的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霍砚舟看着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