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突厥兴亡(二) (第2/4页)
稳,准备干票大的。 然而,此时的长安并无足够的兵力应对,长安危在旦夕,有人建议逃跑、迁都,然而李世民不愧为马上天子,冷静而又果敢,只带了六人便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判。 颉利可汗为李世民气势和仪度所慑,也深知南朝人用兵诡诈,怀疑有埋伏。 再加上姬松连续歼灭他们近万精锐铁骑,使得诸部胆寒,已经失了锐气。使得他不能摸清大唐的虚实。 本身就是深入敌境,在大唐坚壁清野之下,后勤补给成为了他最大的破绽。作为当世突厥可汗,他当然知道此地不是久留之处。 要是等到唐朝大军回援,再派一支精锐堵住他们的北归之路,到了那时就不是他想不想打得事了,而是能不能安全回到草原了。 历史上颉力退兵的原因,一是此时并不是灭大唐的最好时机,二就是李世民喂饱了他,李世民倾尽府藏之财帛喂饱了他。 虽然有了姬松的参与,使得不是那么难看,也没有给予突厥更多的财物。 然而,被逼立下城下之盟的耻辱,就像一根针在李世民心中扎下,马上天子怎么可以这么屈辱?一定要扳回一局。 这一等不是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而是仅仅三年后,也就是现在。 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 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 同时,东突厥此时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 唐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