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传_五论幽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论幽默 (第6/13页)

熟友闲谈时,何尝不是常有俳谑言笑?所差的,不过在文章上,少了幽默之滋润而已。试将朱熹所著名臣言行录一翻,便可见文人所不敢笔之于书,却时时出之于口而极富幽默味道。

    试举一二事为例:

    (赵普条)太祖欲使符彦卿典兵,韩王屡谏,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柄。上不听。宣已出,韩王复怀之请见。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能负朕耶?王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此是洞达人情之上乘幽默。

    昭宪太后聪明有智度,尝与太祖参决大政。及疾笃,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太后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上

    曰:此皆祖考与太后之余庆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繇柴氏使幼儿主天下耳。

    太祖所言,全是道学话,粉饰话。太后却能将太祖建朝之功抹杀,而谓系柴氏主幼不幸所造成。这话及这种见解,正像萧伯纳令拿破仑自述某役之大捷,全系其马偶然寻到摆渡之功,岂非揭穿真相之上乘幽默?

    关于幽默之解释,有哲学家亚里斯多得、柏拉图、康德、哈勃斯(hobbes)、柏格森、弗劳特诸人之分析。柏格森所论,不得要领,弗劳特太专门。我所最喜爱的,还是英小说家麦烈蒂斯在剧论中的一篇讨论。他描写俳调之神一段,极难翻译,兹勉强粗略译出如下:

    假使你相信文化是基于明理,你就在静观人类之时,窥见在上有一种种灵,耿耿的鉴察一切他有圣贤的头额,嘴唇从容不紧不松的半开着,两个唇边,藏着林神的谐谑。那像弓形的称心享乐的微笑,在古时是林神响亮的狂笑,扑地叫眉毛倒竖起来。那个笑声会再来的,但是这回已属于莞尔微笑一类的,是和缓恰当的,所表示的是心灵的光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