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252节 (第1/7页)
王守仁在总督衙门两名副千户的带领下走马上任。 要解决税粮征缴不利的问题,首先就要了解明朝的税粮是如何征缴的。 洪武四年,当时太祖朱元璋发明了一项制度叫‘粮长制’。 朱元璋经历了元末那段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黑暗岁月,所以他一直认为贪官是贫苦农民最大的祸害。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想到了这个粮长制:大体上,就是在每县选取数量不等的正副粮长,以田土最多的大户为粮长,命他们督收税粮,解送官府。 《明实录》记载: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矣。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所谓的良民,其实大多数也全都是王八蛋。 但一开始这个办法很管用,一来大户知道朱元璋这种开国皇帝是个猛人,所以他说的话管用,而且粮长有一种‘别把村长不当官的味道’在里面,总归他是有些小权利的。 此外,《明实录》也记载,朱元璋对于粮长犯罪的态度是会减免一等的,叫“粮长有犯,许纳钞赎罪”,说白了就是花钱消灾,这一点对大户自然有吸引力。 所以当时的大户趋之若鹜。 但是到成化年间以后,粮长制就开始出现混乱,原先是大户当粮长,后来是大户不愿意当,把这个职位硬推给了中下贫民去当。 原因很简单, 土地兼并以后,老百姓越发贫穷,大户发现,自己忽然收不上粮食了! 这就和催缴方式无关了,就像你借钱给一个好但是穷的人,你问他要钱,他态度极好,可就是没钱,你有啥办法? 但官府的官员都有催征税粮的政治压力,有的时候很多官员也是‘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的态度,反正到时间他就去找粮长。不管你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