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知青媳妇跑路后_七十年代知青媳妇跑路后 第12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七十年代知青媳妇跑路后 第126节 (第1/8页)

    纺织厂六百多号人, 第一批进厂的工人三教九流那是啥人都有, 后面几批进厂的多少都识字, 连蒙带猜的, 到底是把这份报纸读完了。和报社出版的报纸不一样, 他们这份场内报纸报道的是他们厂里人, 有五车间的车间长,还有一车间的线长。

    这两位都是在建厂之初就进厂了呢,为红鸩纺织厂服务了二十年,到现在全厂就没有不认识他们的。读他俩人的文章,就是读红鸩纺织厂的发展史,通过这两篇文章大家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当然,更重要的时候,他们更了解文章的主人公。

    这两位工人资历在那摆着,其实之前大家就知道这俩人给工厂做了不少贡献,但你要让谁举例他们具体做了什么,恐怕没人能说得出来,但是看了这份报纸之后,大家可就知道了。

    “原来那个谁谁什么时候还做过这种事情!”这句话是最近纺织厂工人使用的最多的一句话。

    另外还有一个隐形好处,那就是厂里评选模范的时候,他们不必再绞尽脑汁去想我要推荐谁了,对照着文章比较比较,也能比较出个大概来。就像五车间长就比一车间线长多了两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而且每次学成归来都能为场内带来一次技术改进,因此贡献要大上不少。

    当然了,文章必定是文章,虽然写成了人物传记的样式,让其他人明白这位工人为工厂做了多少贡献,但其中必然还有艺术创造的成分,或者说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掺杂其中,所以这份报纸只能作为评优参选的参考物,其他还得和自己日常接触交流相融合。

    要说这报纸有什么不好,那就是版面太小,一张纸就印两篇文章,根本不够看的。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缺点也算是优点,所以宣传办并没有很在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