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56 (第4/4页)
通过与孟清和接触,朱高煦的视野同样开阔了许多。他不会放弃同世子相争,但却不会一味的想要留在南京。 在父皇身边固然有好处,领兵在外,又何尝不会为自己积累资本? 朱高煦的改变令朱棣十分惊喜,屡次在朝堂上夸赞次子勇武果决,肖似于他。 武将听了多是哈哈一笑,连声道:昔日靖难,高阳郡王与三公子每每冲锋在前,确有陛下几分风采。 文臣的脸色却变得凝重。世子虽入文华殿,每当朝会,邻奉天殿听证,又有詹事府辅佐,有了太子之实,终无太子之名。 圣旨未下,天子随时都可以反悔。 天子对高阳郡王的喜爱不用多言,夸奖朱高燧的次数都比朱高炽多。 长此以往,太子究竟会是谁,当真不好说。 文臣们一边顶着压力,坚决反对皇帝重建锦衣卫北镇抚司,一边私下里走动串联,以解缙黄淮等人为首,议定于元月上表,请立皇太子。 “事不可成,也可试探,立嫡立长,天子若想弃长,我等也好应对。” 若朱高煦不是徐皇后所出,事情还不会如此麻烦。 难就难在,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是嫡子。世子占了长子的名头,又是洪武帝求封,却不讨老爹喜欢。虽有文人支持,战功却远逊两个弟弟。 北平保卫战可圈可点,但解缙等人心中也十分清楚,这份功劳不能全算在朱高炽头上。没有徐皇后和道衍,北平是不是真能守住还是个未知数。 事已至此,满朝文臣着实不愿继朱棣之后,皇位上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