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看宋阅的道德困境by陌上庭前 (第9/11页)
,但他也不可以负天下,于是他选择放弃天下,背着父亲远走海滨,离开故国,求得安身之地。 这个思想实验其实是很有趣地呈现了儒家面对可以称得上道德困境的状况时是如何考虑问题的,与形成了对照。 纳斯鲍姆指出:是一部关于实践理性的悲剧,它表现了实践理性如何安排或看待这个世界(2018: 74)。 人们在复杂情形中如何质疑过去所接受的貌似确定无疑的真理(同上),逐渐变得茫然与犹疑,我不知道我应该在何处寻求,我不知道我应该依靠哪种方式,并最终转向这一建议:小心谨慎的智慧只能慢慢地学(纳斯鲍姆 2018: 75)。 相比之下,孔孟对天理人情相冲突的道德困境直接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建议:即亲亲相隐,抑或是窃负而逃。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的解释,不是一种理论性的解释,而是一种实践性的解释,也就是说,帝制时代的儒生解经,并不只是为了学习一种客观知识,而是为了寻求生命意义,寻找生活普遍规则的源头,追问生命存在和社会、政治规范的正当性(陈壁生 2010: 39)。但这样一种建议的解决方式充满了无奈的自我安慰:身处存在激烈的价值冲突困境的人不得不选择隐瞒甚至逃遁,回避是必然要求。 无论是宋阅、还是亲亲相隐,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我们借助文学与思想实验的达成的体会和领悟,但显然道德困境并不是与我们的日常毫无关系总有人就日日生活于这样的挣扎当中。 这当然与我们的时代相关。如韦伯所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祛魅的、日渐理性化和理智化的世界。这个时代的命运,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韦伯 2018: 3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