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6节 (第6/6页)
大周农具发展缓慢而落后。 不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还留有大片荒地,无法开垦。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某朝官方组织大面积垦荒屯田,并发明一系列农具才有所改变。 而到了现代,那些农具又成为了华国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江玉珣每天都要面对实物与展板,为游客讲解五六遍,早就将结构深深刻在了心中。 刚到仙游宫的那段时间,除了整理奏章外,他做的最多的事便是默画图纸。 现在这些工具终于被一个个造了出来,并相继投入使用。 “下马看!”说着,江玉珣便从马背上跃了下来。 眼前这些农具,他曾隔着博物馆的玻璃看了成千上万次,但还未有机会亲手碰过。 如今再次见到,江玉珣也不禁有些激动。 “是!”玄印监纷纷下马。 一旁的田垄边,正有几头耕牛在休息、吃草,它们的背后还牵着铁犁。 下马后,立刻有玄印监发现了不同之处:“这牛身后多了一个钩环?” “对,”江玉珣走对着耕牛说,“多加一个钩环,可以分隔犁身和服牛,这样一来铁犁也变得更加灵活。往后这种铁犁不仅可以在平坦的田地上使用,更能用于坡地甚至于山地。”* 大周山地众多,假如能在山地开荒,那么农田面积必将翻倍…… “除此之外,铁犁前还多加了一把郦刀,方便在起土翻耕的同时割断地下的根株,这样省工又省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