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5章 (第1/3页)
不过太原王氏的女公子,哪怕不漂亮,也不至于貌丑吧。 当然,大将军未得,何以家为。 高澄转头又cao持起了自己的封官之事。 而刘丰在拜访了可朱浑元后,也领部曲往南兖州上任。 司马子如走后,高隆之继任尚书右仆射,又是高隆之上奏,请为高澄收复南兖州的功绩论赏。 其实朝廷早有人为高澄请赏,但是都被高澄压下去了。 对于高隆之的奏疏,从谏如流的元善见当然是准了,难不成还能拒绝? 天子召集朝臣,商议高澄封赏之事,小高王自己刻意回避。 高澄专用请官人高隆之向元善见提议,授高澄大将军一职。 明眼人也都品出了其中意味:难怪高澄一直强压为他请赏的奏疏。 高欢相国之位没到手,他怎么可能谋取位在丞相之上的大将军。 知道了高澄费尽心机图谋大将军,朝臣也没有人敢出言反对,事实证明,在绝对的强权面前,所谓制度,所谓公理,有时候也会被刻意遗忘。 以纳谏闻名的元善见在没有朝官出面反对的情况下,又一次同意了高隆之所奏,加高澄为大将军。 小高王作为大魏忠良,在旁人缄默的情况下,却毅然发声,对授官之人道: “世间岂有十五岁的大将军!定是高隆之矫诏,臣不能受,请斩高隆之,以证视听!” 元善见又命年纪老迈的赵郡王元谌往渤海王府授官。 高澄由此确定了此前并非高隆之矫诏,却还是推辞道: “澄德疏才薄,如何可受此重任,还请大王替澄回绝天子。” 元善见按照高隆之的安排,又命人请高澄往宫城受诏。 大魏忠良小高王,急匆匆由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