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章 他们是熟人 (第3/4页)
作为茅山县的样板工程上过市里的日报头条。 许一山看着宽敞平坦的路,心里立马将它与通往老家古山镇的路联系了起来。 去古山镇的路,狭窄而坎坷。 过去县里几次出规划要将路面拓宽硬化,终因资金跟不上而一直停留在图纸上。 茅山县每年的财政收入不高,仅仅能满足全县的需要。 茅山县属于山区小县,几年前还带着贫困县的帽子。 黄山上任书记后,彻底将贫困县帽子摘了下来。但老百姓感觉却没多大变化,该没钱还是没钱。 财政紧张,自然顾不上修路。以至于通往古山镇的路,一路坑坑洼洼,晴天满天灰,雨天一路泥。 廖老闭着眼问许一山:“小许,听说你是学水利的?” 许一山轻轻嗯了一声道:“是,我是水利学院毕业的。” “你对你们县里的水利工作有什么建议啊?”廖老饶有兴趣地问。 许一山已经知道廖老是水利部门的老人,他前辈子扛枪,后辈子拿笔,一直奋斗在全国的水利战线上。 全国最著名最重大的水利工程图上,都有廖老签下的名字。 行家面前不说假。许一山诚恳说道:“要说建议,我还真说不好。茅山处于亚热带雨林地理位置,降雨量大。境内河流众多,水土流失严重。我勘查过全县28条河流,最大的河是流经洪山镇的洪河,全长35公里,汇入洞庭湖,流进长江。” “最短的河是古山镇的古山河,全长十公里,灌溉面积却有万亩。但古山河在枯水期是没水的,古山水库关闸后,河便断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