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六章 对王孝杰的知遇之恩 (第4/5页)
。 但好巧不巧,就是这短短三十多年的巅峰期,给他们碰上了。 难不成要像原历史那样,等钦陵连战连胜,吐蕃国内对这位大论的忌惮达到极致,施以反间计? 那种计策之所以奏效,与其说是计谋高明,还不如讲大唐已经输得够多够惨,让钦陵的威望达到巅峰。 再加上钦陵本人的政治手腕,远逊于军事才能,才会被自己人干掉。 噶尔家族一夜之间跌落神坛,钦陵的弟弟和儿子被迫投奔大唐,反过来为大唐守卫边州,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进入皇城,带着王孝杰往兵部而去的时候,李彦就在默默考虑: “内卫五位阁领,如今已定下了丘英、裴行俭、安元寿三人,还有两位四品官员会被调任,亦或者由五品提拔上去?” “接下来朝中主要竞争的,就是这两位阁领之位了,嗯,还有十二位机宜使。” “大阁领坐镇中枢,统帅全局,不会轻动,我看李治都不会重设,毕竟长孙无忌带给他的阴影太大。” “阁领其实就相当于战场上的一军统帅,机宜使则是将领,作战一方。” “现在这些位置,都有许多人眼热,因为在战时,立功方便啊!” 李彦知道历史进展,很清楚内卫的职位,是风险与机遇共存,提着脑袋立功。 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内卫的风险,被许多人看轻了。 比如之前武敏之宴会上,那副安插官员的狂态,完全不考虑胜任问题。 这家伙不会是个例。 目前大唐整体的观念,依旧看不起吐蕃,姿态高傲,不知己,也不知彼。 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