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华_233章 戚畹废庄(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3章 戚畹废庄(上) (第3/4页)

群体,大量占地,变民田为庄田,先是种棉花,现在又种烟草,获利丰厚。至于粮食,左右这些贵族和官员家产万贯,可以高价购买南粮。同时,沉重税赋集中到逐渐缩减的民田种植者头上,逼得他们不得不抛下土地,成为逃户流民。

    不料,今日所见,今非昔比。站在通州的桥上远眺,四面田野金黄成片,映着晴朗的蓝天,丰美景色叫人欢悦。

    只两年时间,变化这么大,郑海珠根据古今不变的道理推测,应是主管京畿农事的官员,换了。

    她转过头,恰见到花二在舔舐干枯起皮的嘴唇。

    “走,先去吃碗茶汤。不管是辽东山东,还是我们江南,都见不着的点心。”

    通州是大码头,河边酒馆饭棚挤挤挨挨,热闹得很。

    郑海珠寻了一家门口摆着大铜壶、里头还设了说书案几的,带着花二与李大牛进去坐了。

    花二头回来北京,瞪着一对大眼睛,看什么都新鲜。只见铺子里的伙计两腿岔开蹲个结实的马步,左手端稳了大碗,右手扶住铜壶,猛地一抖,一股细流直冲碗中,不过几息工夫,伙计还要将碗转过圈儿,让里头的高粱面接水均匀,须臾间被完全烫熟。

    这种事先在碗中备好高粱糜子和红糖果脯松仁核桃,以沸水烫泡的方式,犹如冲茶,所以被称作“茶汤”。

    花二心道,乖乖,都是靠手上功夫吃饭,不管是赶骡车,还是跟着宋先生做木机,哪里有这冲茶汤的活计难。那guntang的水柱若稍稍偏一寸,不就烫到手了么。

    她和李大牛的对面,郑海珠则将注意力放在说书先生那处。

    明代的北京话,其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