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_分卷阅读26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63 (第3/4页)

他这就走了还能留点脸面,也能有内阁致仕的待遇。

    若在平日,阁老、六部堂官们要致仕,皇帝也要将其硬留在任上。可这回正赶上天子大怒,竟是全无挽留,当下允了他的折子,许给驿还家,月拨岁米五石,遣人夫八名供其使用。

    刘珝得了圣旨,真正心灰意懒,又上折奏请把惹祸的三儿子和不满十岁的小儿子一并带回乡。

    他这回回去的既不理所当然,又不算全然被冤枉,叫人慷慨也不是,悲伤也不是,场面颇有些尴尬。杨一清身在中书,早晚与阁老们照面,又常提携着同为中书舍人的奇童刘小公子入宫门,算得上有交情,便去开解了刘珝几句。

    刘珝默然不语。

    杨一清也不能骂那出坏事——那出戏是他师兄主持,翰林们依着民间传说编排的,无论内容还是唱词,依他看来也是全无可指摘的余地。

    唯一坏的就是,它各方面排得都太好了,把刘公子就衬成了反面典型。

    他只能安慰刘次辅:“此事晚辈在禁中打听过,那出戏其实并无什么干碍,只是当时陛下心情不悦……再过几年,陛下消了气,大人还能再回来。”

    刘珝摇摇头:“万安、刘吉在朝一日,不会再许我回来了。你们年轻人也不必再上奏为我喊冤,我刘某教出这样轻薄的儿子,两只眼睛竟还只管盯着别人,有什么脸诉冤!恨只恨我当时一时意气,为搏个名声,落入了万刘两个jianian佞的陷阱里!”

    他咬牙切齿地带着两个儿子回乡了,杨一清回去就到李东阳家说了此事,带着几分怜悯之意说:“那刘公子赏牡丹记我也看了,其实都是读书人风流事,也没什么。只可惜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