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翰林书法 (第6/7页)
,无腔不学谭”,这是清末流行京城的新谚。垿,就是书法家王垿。 他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后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法部右侍郎等,1912年至滨海定居。他晚年隐居滨海,离开了国家中心,名气慢慢被掩盖了。但随着时间迁移,还是会被人们发现他的价值。” 王问说道:“杨老说的对,王垿的书法在当时很受追捧。老北平的绸缎庄瑞蚨祥,津门的谦祥益等牌匾皆出其笔端。 与那些逊清的贵族遗老不同的是,王垿晚年从不过问政事,寄情于山水与书法之间,他鬻书自济,其价甚低,不论求者是巨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见钱即写,有求必应。所以,作品存世量比较大。相对容易找到真品。我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几十元就能买到王垿的对联。” 杨老说道:“随着国家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重视。王垿的作品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董明说道:“看来,本地名人的作品也得注意收集。” 常被说到:“我很早就注意本地名人的作品。刚才杨老说了王垿的作品,我也就献丑一次。我收藏了刘廷琛一幅作品。听说他是和王垿齐名的人物。刘廷琛的后人,一直在滨海生活,这幅书法是从他们那里买来的。” 几位鉴定师也被引起了兴趣。 “常先生,今天把作品带来了?” 常涌说道:“我也看不出真假,辨不出好坏,想借着今天的机会,让大伙儿帮我分辨真假。” 他对常贝,使了个眼色。 常贝起身,从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