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破局的关键人物 (第5/5页)
量第一的原则,务必保证12立米挖掘机的项目万无一失,这是三部委下达的重点项目,不容许有质量上的缺陷。” “是的是的,徐书记的指示,我们一定贯彻到位。”余淳安点头如啄米一般。 徐新坤说这些话,也是他的本份。作为一个工厂的党委书记,他是新民厂名义上的一把手,如果不是因为不懂技术而且根基太浅,以至被老厂长贺永新架空的话,他还应当是全厂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上的一把手。 在我国,工厂里厂长和书记的分工是曾经经历过一些转折的。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经验,采用的是所谓“一长制”,也就是厂长是工厂的全权领导者。后来,考虑到全国一盘棋的需要,开始逐渐采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原则上是由党委制订企业的大政方针,再由厂长负责具体实施。 再往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工厂里生产活动的地位逐渐下降,政治工作成为主要任务,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名存实亡,成了党委书记一把抓的局面。在当年,厂长下达的生产决策,甚至都可能被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否决,而调动一名工人也需要党支部点头,厂长几乎丧失了生产调度权。 80年代初,正是各企业陆续恢复厂长负责制的阶段,但书记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有些企业甚至还保留着党委书记集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大权于一身的格局。也就是说,从当下的制度上说,徐新坤是拥有新民厂最高权力的,只是他在实际上没能做到这一点而已。 实际上的权力结构,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所以至少在冯啸辰面前,徐新坤还得装得像个一把手的样子,向余淳安做重要指示。齐橙的大国重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