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废章勿点 (第2/14页)
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以美国环保局公布的Phyto remediat ionbibiliography 为例, 1977年有关文献仅7篇, 到1997年已增长到每年214 篇。美国、英国都设立了植物修复公司, 如美国的Edenspace 公司, 专门从事土壤、水体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的植物修复商业化工作, 而国内尚未系统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1 植物修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583年意大利植物学家Cesalp ino 首次发现在意大利托斯卡纳“黑色的岩石”上生长的特殊植物, 这是有关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to r) 的最早报道。1814 年Desvaux 将其命名为A ly ssum bertolonii (庭荠属) , 1848 年M inguzzi 和V ergnano 首次测定该植物叶片中(干重) 富含Ni达7900Lg? g (0179% ) [7 ]。以后的研究证明这些植物是一些地方性的物种, 其区域分布与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含量呈明显的相关性[8, 9 ]。这些植物作为指示植物在矿藏勘探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0 ]。在中国, 利用指示植物找矿的工作也开展较早,如在长江中下游安徽、湖北的一些铜矿区域分布的E lsholtz ia harchow ensis Sun (海州香薷, 俗称铜草) 在铜矿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 ]。重金属污染土壤上大量地方性植物物种的发现促进了耐金属植物的研究, 同时某些能够富集重金属的植物也相继被发现。1977 年, B rook s 提出了超富集植物的概念[12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