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_第38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章 (第2/3页)

够。

    权衡之下,让青营中刚到十三四岁的孩子全部毕业,成为宣义掾。

    掾者,佐吏也。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先上车后买票,边做事边学习。

    宣义掾、宣义郎、宣义令、宣义使、宣义司丞,层层往上。

    好在新任的宣义掾们不缺热情和学习的动力。

    一个宣义郎带五个宣义掾,从安置流民开始,逐一寻访,逐一登记,哪里人士,有无家人失散,有何困难……

    一开始用的是缣帛,这玩意与货币等值。

    杨峥卖了这两年的盐和马,以为自己不缺钱,但看过鲁芝今年的用度汇总,与明年的开支预算,着实吓了一跳。

    西平已经不是以前的西平了。

    仿佛是个雪球,越滚越大,短短数月,人口就膨胀至二十五六万。

    还有府兵、俘虏、流民等等一系列的开支,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缣帛用不起,就只能改为木简。

    但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买卖。

    洛阳的左伯纸大量贩来西平。

    这玩意儿说贵也不贵,杨峥就采购了一批,制成小册,优先拨给宣义司。

    不得不说,效率提高了不少。

    年轻的宣义郎宣义掾们虽然经验不足,但办事较真。

    在青营和杨峥的努力下,流民没有一个受冻饿而死的。

    这对宣义司来说是个不小的成就,为此杨峥还特意制作了一面小锦旗以资奖励,自己的字太丑,上不了台面,也不知道写些什么,总不能写个先进集体优秀青年?

    抓掉了几百根头发,废了几快一匹锦帛,终于弄出四个有点人样的字:以人为本!

    不了鲁芝和杜预看到后,大为称赞。

    “将军此言,合圣人之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