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五章 道中 (第3/6页)
课勘磨。”赵士曹也毫不讳言无奈道:“若非当下京兆府破格拔举,下官还在凤州听事呢。” 自从安史之乱和泰兴改新之后,朝廷选人和仕官的门径、范围,都大大有所拓展。尤其是在兴学重教和鼓励官私办学上,历代长期投入始终不坠。因此也形成了科班(学校)出身独大一头的格局。 因此,作为天下第一大学府的京师大学,包括藩务学院在内的十二分院,各自都对应了一条,已经运转成熟的仕途方向和晋身路线。理论上哪怕是学习营巧工造,也是可在仕途中有所作为和发展。 只是绝大多数人的仕途前程,都会止步于九寺五监的卿长,或是六部佐副/次官的层面。倒也不是什么刻意的玻璃天花板,而是人的精力始终有限,专注某個领域之后,就难再顾及其他方面的短板。 而藩务学院又被戏称为小京大,不仅是因为其相对的门类齐全;也是因为其最终得以结业的大部分生员,往往会成为四夷九边的藩国/诸侯,地方政权的骨干和精英,乃至是未来中高层官僚和重臣。 除此之外普通人想要仕官,除了传统意义上旁途出身的门荫(三品朝臣到五品京官)、(大内和朝廷)征辟、(军伍/下僚)拔举和入幕(权贵重臣)之外;其实还有百工、吏务等三附学的出路。 虽然,最早梁公兴办三附学的初衷,乃是培养一些专属朝廷的下吏、佐僚和事员;以备泰兴改新当中,分派追随那些被委任到地方上,推行新政的各级官员;不至于为土生的豪右和胥吏之家所欺。 因此,经年日久下来也形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