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康熙_第154章 康熙的和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4章 康熙的和绅 (第3/6页)


    可问题是,康熙待曹寅真的是很不错了,让他和苏州织造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以弥补南巡欠下的亏空。

    不料,当了巡盐御史后,曹寅闹的亏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三成。

    “回皇上,臣还真琢磨过这个问题。臣有三策,上策,销盐区两年一换,面向全国的盐商,不分地域的招标,谁出钱多,就把某个销盐区给谁。中策,前十大盐商的销盐区,每两年通过招标轮换。下策,抄几家盐商,一半的收入归朝廷,一半的收入拿去还清户部的欠帐。”

    玉柱的思路很清楚,有竞争才有进步。

    现有的销盐体制,弊端丛生,肥了盐商和盐官们,朝廷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招标?哦,朕明白了。”康熙那可是大学问家,虽然招标这个词很陌生,仔细一琢磨也就懂了。

    康熙晚年,一直想打准噶尔汗国。可是,朝廷的国库银子却很有限,根本就支撑不起长期的战争。

    招标,顾名思义,价高者得!

    大清的盐弊,主要是,盐商的领域,完全是个封闭的垄断领域。非两淮盐商,哪怕再有钱,也无法涉足销盐的领域。

    玉柱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不管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盐商,只要有钱,都允许参与招标。

    完全不需要担心他们会不会亏本,因为,用自己的钱投资,肯定会用心去做。

    拿别人的钱搞投资,永远都是损公肥私,裙带沾光。钱亏光了,方丈却富得流油。

    “各地督抚,不甚用心,何解也?”康熙这一问,就很深了。

    各地的督抚,有的狠狠打击私盐,有的却坐视私盐泛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