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阿姨H(1-5卷510未删节)_分卷阅读29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96 (第6/8页)

杂繁琐的老古董,已无人记忆。

    周礼的内容很多,仅只仪式程序这一部分,就有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男子成年时戴帽子)、笄礼(女子成年时戴簪子)等等,以及阶级性专用的国王之礼、国君之礼、贵族之礼。——没有平民之礼。因为礼只是为贵族而设,不是为平民而设,对贵族才用得着礼,平民根本不被看在眼里,奴隶更不用说了。这是一种专门知识,必须专家才能胜任。从事这种以主持典礼为职业的专家,当时被称为“儒家”他们按照古老的规定,办理各种重要仪式,小自埋葬死人,大至国君访问。国君访问时或国君相见时,通常都聘请儒家担任“宾相”他的任务跟二十世纪结婚典礼时被称为伴郎或伴娘的“宾相”完全相同服侍在国君左右,随时提醒国君应该做什么或应该说什么。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被雇担任司仪、总管之类的职位。我们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誉的高位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宾相。

    注意“宾相”这个位置,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此。我们在本书一开始时就使用宰相一词,但事实上要到下世纪(前五)宾相才由纯礼仪事务性的顾问,而蜕变为政治性的宰相;才从临时性的雇员,蜕变为国君专任的高级助理。不过中国正式官称上并没有“宰相”一词,宰相只是民间的口语,历代王朝对它的名称不断改变,有时候更奇形怪状,花样百出。当我们叙述时如果一一写出,不但无聊,而且更加糊涂。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都使用宰相一词,以保持对此一职位清晰的印象。

    儒家因职业上的需马对产生“礼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